大家好我是端端
這篇要來解說 ATEEZ 在 KINGDOM 舞台所使用到的古典音樂
因為解說內容的關係,舞台順序不會按照時間先後
Overture
[풀버전] ♬ WAVE : Overture - 에이티즈(ATEEZ)
一百秒的舞台雖然沒有使用古典音樂
但製作人把有著活潑明亮色彩的 WAVE 從大調改成較為陰暗的小調
弦樂緊湊的短節奏表現出悲壯的氣勢
讓我聯想到了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《命運》
(單純是我個人聯想,不用在意)
0:31-0:45
巴洛克時期 (1600-1750)
[풀버전] ♬ 리듬 타 (The Awakening of Summer) - 에이티즈(ATEEZ)
Vivaldi : The Four Seasons, Op. 8 - Presto from Summer
RE-BORN 舞台用了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《四季》中的〈夏〉裡的第三樂章
《四季》中的四首都各附一首十四行詩
〈夏〉的第三樂章則是在描寫午後雷陣雨的惡劣氣候,以及處在其中的心情:
終於,他擔心的事發生了──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及冰雹,阻撓了他回家的路。
對於現在的人來說,「用音樂抒發情感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
但當時的作曲家們都是「以神為本」的
寫作的對象是宮廷貴族跟教會
而且因為樂器的發展尚未成熟的關係
就連音量的調節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
音樂只有大聲跟小聲,沒有中間值
所以儘管巴洛克的音樂精巧美麗
但還是為了他人的歡樂
韋瓦第在《四季》中用小提琴的各種技巧模擬大自然的聲音
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一件相當革新的創舉了
個人認為這場的古典音樂
像是在呼應舞台的概念也是處於暴風雨般不好的環境之中
選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則讓我想到當時還未「啟蒙」的音樂
以及暗示即將在夏天的回歸(弘中在VLIVE暗示七月會有什麼XD)
古典樂派 (1750-1820)
[2020 MAMA] ATEEZ_Dona Eis Requiem(INCEPTION + Answer) | Mnet 201206 방송
Mozart : Requiem in D Minor, K. 626 - 3. Sequentia: VI. Lacrimosa
開頭的小提琴是表現哭泣
緩慢的上行像拖著疲憊的身軀
漸強的人聲表達著悲痛之情
2020 年末 MAMA 的演出雖然不是在 KINGDOM 中表演,
照理說應該算是第 0... 或是第 0.5 個舞台
但是以 ATEEZ 所策劃的舞台完整性來看,我個人還是把這場算在內
這場使用的是莫札特的《D小調安魂彌撒曲》K. 626 裡
第三部分的繼抒詠中的第六首〈末日之淚〉
D小調指的是這首歌的調性-
西洋調式有24個大小調,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盒24色的彩色筆
這首曲子是使用其中一個顏色「D小調」所繪製而成
K. 626是這首曲子的編號,就像照片都會有編號一樣
K 則是幫莫札特整理作品的人,柯歇爾 (Köchel)
安魂彌撒曲是這首歌的「形式」或是功能
例如進行曲是在軍隊凱旋歸來時演奏,圓舞曲是用來跳舞
安魂彌撒曲則是用在悼念的儀式上
彌撒曲的經文是固定的,不同的作曲家再依經文譜曲
所以還有其他不同的「安魂彌撒曲」
這首曲子是莫札特晚年受到一名喪妻的伯爵匿名委託而作,
但當時的莫札特精神狀態極差
認為自己受到死神的威脅
最後曲子沒有完成就過世了
這場舞台的標題 Dona Eis Requiem 是〈末日之淚〉的最後一句:願他們安息
「末日溢滿淚水
從鬼火中再臨
罪人將被審判
寬恕他吧,主上!
仁慈的主耶穌!
賜給他們安息!阿門!」
雖然使用最後一句當作標題,但是舞台中選用了前段的部分
我想是因為後段的音樂氛圍轉為明亮了,與舞台不適合
而且後段的音樂是由莫札特的弟子補寫而成的
ATEEZ 在 MAMA 時表演 ANSWER,並選用末日相關的音樂配合地獄的主題
但在倒數第二場的 ANSWER 舞台卻是選擇歌頌人類、讚美世界的《歡樂頌》
以競爭開始,以和諧結束的反差感讓我覺得很有趣
也相信 ATEEZ 接下來的表演會一如往常地「鞠躬盡瘁」
浪漫樂派(1820-1900)
[풀버전] ♬ Answer : Ode to Joy - 에이티즈(ATEEZ)
Beethoven Symphony No. 9 in D Minor, Op. 125 "Choral"
NO LIMIT 舞台選用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《合唱》中的第四樂章
第四樂章其中的歌詞改編自詩人席勒的《歡樂頌》
首先先說明一下為什麼貝多芬是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人
以及為何第九號交響曲是交響曲的顛峰之作
在十八世紀之前的作曲家都是「以神為本」的
作品是為了神與他人的歡樂
貝多芬生於177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,當時正值啟蒙運動時期
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思想影響了貝多芬
音樂不再是為了上流社會,而是出自個人的情感、想望和思想
作曲家們開始用音樂抒發自身的悲傷與歡樂
就像我們聽著 Star 1117 能夠感受到愛一樣
用音樂讓聽眾能夠感同身受作曲家要傳達情感
以音樂為媒介進行對話的方式影響到了後世
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貝多芬堅毅的性格以及強大的精神力
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,第九號交響曲首演於1824年
盡管在創作第九號交響曲時貝多芬已經耳聾了
而第九號交響曲即是他對生命的回答
讚美萬物
歌頌人類
世界大同
ATEEZ舞台使用的是第四樂章最經典的片段:
「歡樂女神聖潔美麗
燦爛光芒照大地!
我們心中充滿熱情
來到你的聖殿裡!
你的力量能使人們
消除一切分歧,
在你光輝照耀下面
四海之內皆成兄弟。」
我個人覺得因為 ANSWER 的調性是陰暗的小調
要與大調的《歡樂頌》結合不易
雖然製作人改變了和聲去調和兩首的契合度
但捨棄了 ANSWER 副歌中背景音樂的複旋律
以及為了增加氣勢而改成了重低音的搖滾版本
讓原本印象深刻的副歌的合唱變得淡薄
是我個人覺得有些可惜的地方
但是對應 ATEEZ 世界觀裡的無政府主義
以及在這之後 The Real 的文化融合舞台
也就能理解為何要使用這偉大的作品
民族樂派(浪漫樂派分支)
[풀버전] ♬ Symphony No.9 “From The Wonderland” - 에이티즈(ATEEZ)
Dvořák: Symphony No. 9 "From the New World" Mvmt. IV
現在隨便一首流行音樂就可見文化融合的元素
慵懶的爵士,活潑的雷鬼,或是神秘的東方風格
彷彿聽著音樂就能遊覽世界各地
TO THE WORLD 舞台使用了德佛札克的《新世界》交響曲第四樂章
生於布拉格的德佛札克經常採用波西米亞
以及斯拉夫民族的音樂融入作品中
在他受邀到美國紐約擔任音樂院院長時
也積極地鼓勵學生們去多多探索美洲原住民
以及非裔美國人的音樂
他自己也在擔任院長期間寫了這首《新世界》交響曲
所以這個《新世界》指的即是美國
也可以看作是他所期望的,「新世界的音樂」
裡面融入了家鄉波西米亞的旋律、美洲原住民的民謠
以及非裔美國人的靈歌
除了文化融合的概念與 Answer : Ode to Joy 舞台呼應
《新世界》音樂內充滿冒險、開拓的精神也與 ATEEZ 的世界觀契合
德佛札克用他的影響力推廣家鄉,以及在當時非主流的音樂
就像 ATEEZ 在最終舞台所展現的一樣
ATEEZ
[최초공개] ♬ 멋 (The Real) - 에이티즈(ATEEZ)ㅣ파이널 경연#KINGDOM EP.10 | Mnet 210603 방송
在前面的舞台都是使用西方知名的古典音樂
表現出古典與流行的結合
The Real 的舞台看似現代
但以電音表現中東風格的音樂
再加上韓國的傳統文化
不僅是文化上的融合
也是十足的古典與流行的結合
以及最後一同自然與動物
不論競爭關係
不論是「哪種人」
全都一同歡慶
「消除一切分歧,
在你光輝照耀下面
四海之內皆成兄弟」
或許 The Real 即是 ATEEZ 世界觀中所尋找的烏托邦...?
無用的補充:
1. 大部分的古典音樂都是以調性、曲式、編號為名稱,而《四季》是第一個有「標題」的古典音樂。
KINGDOM 中 ATEEZ 選的古典音樂都是有標題的,且都是非常大眾所知的。
個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有標題,且知名的樂曲比較方便梯尼們解謎XD
2. 如果有看過其他協奏曲演出的話,可以看到《四季》的樂團編制比較小,而且會有大鍵琴,
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會有大鍵琴演奏數字低音,演奏家看著數字低音即興伴奏,
簡單來說就跟現在的流行音樂樂手一樣XD
3. 除了〈末日之淚〉以外,其中的〈神怒之日〉也很有名。
4. 浪漫樂派之前的作曲家大多都是神父XD
5. 尚未用作曲抒發情感指的是歐洲的主流音樂,
不然西元前的古希臘時期跟中世紀的吟遊詩人就已經會唱情歌了,
但因為戰爭、疾病、宗教、社會制度的關係(略)
6. 1989年推倒柏林圍牆時,有一場第九號交響曲的電視轉播音樂會,
並且節目名稱把歡樂 (Joy) 改成了自由 (freedom)
7. 德佛札克融入的旋律並不是現有的旋律,而是「體現音樂風格的原創旋律」。
8. 文化融合的實踐在當初不容易,也受到許多爭議,這應該不需要說明原因...QQ
ATEEZ 解說系列:
https://youtube.com/playlist?list=PLtpDmMKCERSl7ti1VKcyk42JJg73Inf2I
歌詞引用自維基百科
參考資料:
音樂大歷史:從巴比倫到披頭四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67551
端端的自介/留言/提問/告白區
留言列表